我国聚甲醛的研制作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,由于技术约束,原材料损耗高,产品质量不稳定等因素,进展非常缓慢,近年随着产能不断提高,国内聚甲醛产值稳定增加。聚甲醛(POM)是用量仅次于聚酰胺和聚碳酸酯的第三大通用工程塑料。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,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与之相关“十四五”规划。
近年我国聚甲醛产量及需求量稳定增长,主要应用领域由过去的日用消费品逐步转变为电子电器件、汽车配件等高附加值行业。随着我国汽车、电子行业的快速发展,未来对于聚甲醛的需求量将会快速提升。我国聚甲醛市场销售均价整体呈现增长态势,2015年中国聚甲醒的市场均价约为1.24万元/吨,2022年增长至1.81万元/吨,创近年新高。
(资料图片)
据中研产业研究院《2023-2028年中国聚甲醛行业深度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》分析:
聚甲醛(POM)是一种大分子主链首要为(CH2O)n的线性高分子化合物,其全体结构规整,几乎无侧链。这种共同的分子链构型赋予了POM优异的综合功能,它具有很高的刚度和硬度、优异的物理力学功能等特性,能够替代铜、铝、锌等金属材料,因此有“金属塑料”之称。应用于轿车、电子电器、日用消费品、机械工业等范畴。
根据聚甲醛生产工艺的不同,分为均聚甲醛和共聚甲醛两种。均聚甲醛的结晶度高,其热变形温度和机械强度均好于共聚甲醛。但在耐腐蚀、热稳定性和流动性方面,共聚甲醛则优于均聚甲醛。目前,全球80.0%以上的聚甲醛产品为共聚甲醛,仅有美国杜邦公司和日本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拥有均聚甲醛技术,我国中资企业主要生产共聚甲醛产品。
聚甲醛(POM)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甲醇和甲醛等原料;中游为聚甲醛的生产环节;下游应用广泛,涉及机械配件、电子电器件、汽车配件、日用消费品等领域。甲醛是聚甲醛的主要原料。近年来,受到环保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影响,甲醛落后产能加速退出,行业产能保持下降趋势,开工率有所提升,产能过剩局面改善,行业格局进一步优化。
目前国产聚甲醛产品集中分布在低端领域,汽车、精密电子产品等高端领域市场渗透率较低,高端产品仍依赖于进口。未来国内聚甲醛企业还需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,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,进而加快国内高端聚甲醛市场进口替代进程,国内聚甲醛行业发展空间广阔。
中国聚甲醛行业发展现状分析2023
我国聚甲醛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,经历了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的量变积累阶段,市场规模不断扩张,据统计,2022年中国聚甲醛市场规模达到134.7亿元,同比增长25.71%。数据显示,2022年我国聚甲醛产量约为44.58万吨,2015-2022年CAGR为8.31%;需求量约为74.42万吨,2015-2022年CAGR为6.63%。
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,2022年中国聚甲醛全年累计进口33.38万吨,同比减少4.11%;出口数量为3.54万吨,同比增加25.53%。目前我国聚甲醛产品对外依存度较高,预计未来聚甲醛国产替代空间较大。全球聚甲醛(PTMG)市场规模2022年达274.29亿元(人民币),同年中国聚甲醛(PTMG)市场规模达87.99亿元。预计全球聚甲醛(PTMG)市场在预测期间将以3.56%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,并预测至2028年全球聚甲醛(PTMG)市场总规模将会达到338.17亿元。
国内聚甲醛规模化装置的生产技术大多来自于国外。建议应加大国内聚甲醛企业的科研投入,既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经验,又要强化自身科研实力,确保国内聚甲醛产品品质优异且牌号丰富。另外,国内聚甲醛行业之间应加强合作,共同提升生产技术、研发和管理水平,同时也要加强企业与高校、科研院所的合作,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,尽早突破聚甲醛的技术瓶颈,打破国外技术封锁,向高端市场迈进。
我国聚甲醛生产企业分布较零散,有的生产企业既不毗邻原材料所在地,又远离目标市场,致使运输等成本大幅上升。建议聚甲醛装置适时进行能源优化布局,向能源丰富和原材料价格低廉的地区布局调整,从而降低聚甲醛产品的生产成本。国内聚甲醛行业尤其是中资企业产品主要集中于中低端市场,细分市场产能过剩形势异常严峻。建议在国产聚甲醛尚未进入高端市场前,企业应审时度势,切忌盲目扩张,进而加剧一轮又一轮的恶性竞争,导致聚甲醛行业陷入亏损的惨状,这必将造成国家资源的极大浪费,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。
想要了解更多聚甲醛行业详情分析,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《2023-2028年中国聚甲醛行业深度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》。